QQ: 1337971052

电话:029-85582455

工作时间 9:00-18:00

(周一至周六)

关闭在线客服

商品分类

党政读物
国企党建
专版笔记本
党务工作指南
党政音像制品
党政宣传画册
挂图画册 宣传警示

浏览过的商品

 

中国古代:五大圣人就是有功名

商品编号: 19215835
库存数量: 200
浏览次数: 1740 次
定 价: ¥39.80
零售价: ¥35.80
批发价 [请来电咨询]
商品信息:
作者:王咏星 著 出版社: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:9787511507662 出版时间:2012-02-01 版次:1 装帧:平装 开本:16开
购买数量:
商品总价: ¥35.80
  • 详细说明
  • 商品咨询
  • 商品评论

编辑推荐

  他们就是圣人。也许思想不同,
  也许经历不同,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在他们逝去千年以后,依然被人们铭记、学习。在人们心中,他们与日月同辉,与山河同在。他们不但在中国有很大影响,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……
  圣人是谁?谁是圣人?
 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,出现过很多影响历史发展的人物,但能被称为圣人的,却只有下面这五个人:
  孔子、老子、孟子、孙子、庄子。

内容简介

  他们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经历?
  独特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?
  又是怎样成为后人景仰的圣人?
 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五位圣人的功名史!
  孔子,他为了梦想,周游列国,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开创儒家学派。
  老子,他少年老成,学识渊博,连孔子都两次前来请教他,开创了道家学派。
  孟子,他自幼丧父,一心爱民,辞官著书,立志于教学,为儒家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。
  孙子,他报国无门,隐姓埋名,著出流传至今的惊世兵法,开创了兵家学派。
  庄子,他不想长大,喜欢做梦,傲视王侯,视功名为浮云。

作者简介

  王咏星:华语世界潜力畅销书作家。中文系毕业,但是爱读史,更爱写史。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历史人物的研究,善于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,最擅长像做菜那样,将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历史人物加工成「色、香、味」俱全的"美餐"。
  十年磨一剑,此次精心推出《四大美女艳史》、《三大女皇野史》、《五大圣人功名史》三本著作,因视角独特、故事通俗,被誉为「史上最俗的畅销历史书」。

目录

圣人--孔子
1.没爹的孩子像根草 
2.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 
3.知识就是金钱 
4.公款出国 
5.我要去见一个人,他叫老子 
6.苛政猛于虎 
7."北漂"的孔子 
8.真是白瞎你这个人了! 
9.老百姓心中的好官 
10.圣人也耍花招 
11.与南子不得不说的故事 
12.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 
13.停下漂泊的脚步 
14.不甘寂寞的"花瓶" 
15.一切都是浮云! 
道祖--老子
1.娘胎里待了81年的"怪物" 
2.路见不平一声吼啊 
3.婚后的甜蜜生活 
4.用游历忘记伤痛 
5.一个人的图书馆 
6.最近比较烦,比较烦 
7.周礼让老子声名鹊起 
8.有朋自远方来 
9.陷入王位争夺战 
10.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 
11.人是故友亲,月是故乡明 
12.出关忘带"签证"了 
兵圣--孙子
1.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 
2.老婆孩子热炕头 
3.良禽择木而栖 
4.伍子胥七荐孙武 
5.谁说大王的女人杀不得? 
6.深挖洞,广积粮 
7.麻雀战和游击战 
8.外交上孤立它,军事上打击它 
9.声东击西,请君入瓮 
10.孙武足智多谋,令人赞叹! 
11."铁军"变"淫军" 
12.打虎亲兄弟,伐越"父子兵" 
13.天下本是将军定,不许将军见太平 
道圣--庄子
1.我不想,我不想,我不想长大 
2.千秋一梦迷蝴蝶 
3.圣人有时也非"圣人" 
4.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溜溜 
5.在楚国玩嗨了 
6.中原,我回来了 
7.庄子是"天下无双的剑士" 
8.为了爱情,我愿意弯腰 
9.庄子漆园辞官 
10.用寓言说道 
11.借粮遇到白眼狼 
12.用寓言来以牙还牙 
13.成畅销书作者了 
14.庄子化蝶 
亚圣--孟子
1.好妈妈胜过好老师 
2.牛人是练出来的 
3.俺师祖是孔子 
4.招生办主任兼老师 
5.人之初,性本善 
6.初涉官场 
7.为了梦想去漂泊 
8.不要五十步笑百步 
9.与民同乐 
10.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 
11.辞官还乡 
12.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

前言

  序言
 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
  在这个世界上,有一个民族,几千年来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化;
  在这个世界上,有一种人物,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。
  这个民族,就是中华民族。
  这种人,就是圣人!
  圣人是谁?谁是圣人?
 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,出现过很多影响历史发展的人物,但能被称为圣人的,却只有下面这五个人。
  孔子。他为了梦想,周游列国,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;四处碰壁,却从不放弃一生坚持的理想,开创儒家学派。
  老子。他少年老成,学识渊博,连孔子都两次前来请教他;不满社会,骑青牛出关,著万世之作,开创了道家学派。
  孟子。他自幼丧父,一心爱民,却没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;辞官著书,立志于教学,为儒家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。
  孙子。他报国无门,隐姓埋名,著出流传至今的惊世兵法;伐楚伐越,享誉诸侯国,因不愿杀戮,开创了兵家学派。
  庄子。他不想长大,喜欢做梦,傲视王侯,视功名为浮云;逍遥自在,卖草鞋糊口,却有无数的人崇拜他、敬仰他!
  他们就是圣人。也许思想不同,也许经历不同,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在他们逝去千年以后,依然被人们铭记、学习。在人们心中,他们与日月同辉,与山河同在。他们不但在中国有很大影响,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……
  他们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经历?独特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?又是怎样成为后人景仰的圣人?
  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五位圣人的功名史!

精彩书摘

  圣人--孔子
  他富有爱心,却为了梦想,抛妻弃子;
  他无比忠诚,却为了抱负,周游列国;
  他生于忧患,却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;
  他四处碰壁,却从不放弃一生坚持的理想;
  他颠沛流离,却随时随地传授自己的学说;
  他多灾多难,却开创儒家学派弟子三千人;
  他学富五车,却一生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;
  他死于坎坷,却成为让后人景仰的“圣人”;
  他逝去千年,却与日月同辉,与山河同在……
  他就是--孔子,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,他不但在中国有很大影响,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
  当我们抬头仰望着伟大的“圣人”时,谁能知道这位“圣人”究竟在想什么呢?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?他是如何成为万世师表的?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多少故事?这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吗?
  请跟着我,来了解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孔子!
  孔子名片
  中文名:孔丘,字仲尼
  英文名:Confucius
  外  号:孔圣人、孔老二
  籍  贯:山东曲阜
  职  业:教师
  生  卒: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公元前479年4月11日
  老  爸:叔梁纥
  老  妈:颜徵在
  家庭出身:破落贵族
  毕业院校:私学
  个人爱好:礼、乐
  最得意:创办儒家学派、弟子三千
  最失意:政治抱负未能实现
  最擅长:教书育人
  最痛苦:中年丧妻、老年丧子
  现在住址:曲阜城北孔林
  联系电话:无
  电子邮箱:无
  个性签名:我跟南子,真的没啥!
  1.没爹的孩子像根草
  公元前552年的一个秋天,鲁国上大夫臧纥的第三个儿子满月了,照例是要大摆酒席,宴请宾朋好友。
  宴席进行到高潮时,臧纥让夫人把刚满月的小儿子抱出来给大家看,客人们纷纷围上前来,逗弄一番胖嘟嘟的孩子,说些赞誉之词。
  此时,却有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闷闷不乐地喝着酒,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鲁国陬邑大夫叔梁纥。
  叔梁纥姓孔,名纥,字叔梁,大家都称呼他为“叔梁纥”。叔梁纥虽然只是一个大夫,管理的范围也只有区区一个邑,但却非常有名气。而且,他不但在鲁国德高望重,在其他诸侯国也是家喻户晓。叔梁纥之所以如此出名,一是因为他是“圣人之后”;二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。
  叔梁纥的祖先是传说中的商朝建立者--成汤。周武王灭商以后,孔家先祖微子启被分封到今天的河南商丘,建立宋国,孔家先祖因此由帝王之家降为诸侯之家。几十年后,因为宋国争权更迭,孔家先祖又由诸侯降为大夫。后来,因为权臣嫉妒,孔家的势力被大大削弱,孔家先祖只好举家逃到了鲁国。
  逃到鲁国之后,孔家已经完全失去爵位,成了所谓的“贵族破落户”。他们没有爵位,不能跻身上流社会,但是也不像平民那样靠耕种为生,他们只能依靠给上层提供一些专业服务,领取少许俸禄。
  孔家的颓势到了叔梁纥这一代,终于得到了改变。叔梁纥生得高大威武,自幼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,武艺高强,力气很大,做事勇敢果断,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,时刻想着建功立业,光大门楣。
  机会终于来了,公元前563年春天,晋国联合几个诸侯国一起进攻郑国。叔梁纥带领部下跟随鲁国军队出征。郑国都城虽小,但是城池坚固,军民的抵抗力很强,战斗持续了很多天,郑国都城仍然固若金汤。
  有一天,诸侯国的盟军再次发起进攻,今天的郑国守军有些奇怪,不仅放下浮桥,还打开城门,似乎是准备出城迎战。于是诸侯国的盟军一拥而上,乘机攻进了城门。谁也没有想到这正中了郑国人的诱敌深入之计,他们看到盟军涌进城中,连忙放下城门,企图切断入城盟军的退路。此时可谓万分危急,一旦城门落下,入城的军队就会被围在瓮城之中,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。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,叔梁纥出现了,他一手托住重达千斤的城门,并招呼城里的军队赶紧撤退。正是因为叔梁纥的挺身而出,诸侯盟军没有造成重大伤亡。叔梁纥一时间威名远扬,各诸侯国都在争相传诵这个人的勇气和力量。
  七年以后,也就是公元前556年,齐国与鲁国发生了矛盾,齐国的军队包围了防邑,被围困在防邑的有鲁国大夫臧纥和叔梁纥等人。一天晚上,已经六十多岁的叔梁纥带领三百勇士护送臧纥等人突围,然后又杀回城中,带领部下顽强抵抗。齐军最终没有攻下城池,只好撤退。三百勇士守卫防邑的事迹被人们熟知以后,叔梁纥的名气就更大了。
  经过这两次战争,叔梁纥以勇力闻名诸侯各国,并官居大夫,封地陬邑。因为叔梁纥的努力,孔家终于又出现在了世人的视野里。
  可是,战场上英武无敌的叔梁纥,在生活中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。因为他的夫人一连生了九个闺女。按照那时的规矩,女孩是不能继承祖业的。陬邑大夫虽然不是多大的官,可毕竟还在大夫之列,况且孔家又是君王之后,加之自己又以英勇著称于各诸侯国,如果没有一个男孩接续香火,那可真是人生最大的遗憾。
  夫人因为自己只能生闺女很自责,所以就主动张罗着给叔梁纥纳了一个妾。妾倒是给叔梁纥生了一个儿子,名叫孟皮。可惜孟皮的脚有毛病,是个残疾人,也不能继承叔梁纥的家业。
  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继承家业,成了叔梁纥最大的心病。叔梁纥一想起这事就郁闷,孔氏家族历经千年风雨,难道这门血脉要断在自己手里?随着年龄的日益迟暮,这种感觉越来越急迫。
  今天来参加宴席,看到好朋友臧纥已经有了三个儿子,而自己却一个健全的儿子都没有,叔梁纥不由得愁上心头,索性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喝闷酒。
  看到角落里闷闷不乐的叔梁纥,臧纥端着酒杯走过去,他心里很清楚好朋友为什么不开心,于是劝慰道:“俗话说,'事不过三'。你不妨再娶一个妾,肯定能生个儿子!”
  听了好朋友的话,叔梁纥思虑再三,暗自下定决心:再娶一房小妾,给老孔家生个儿子。
  喝完杯中酒,不等散席,叔梁纥就先行告退。他没有直接回家,而是在中途去了趟媒人家,让媒人尽快帮他寻个合适的姑娘做妾。叔梁纥已经迫不及待了,他希望自己能尽快有个健康的儿子。
  第二天,媒人就给叔梁纥带来了好消息:陬邑附近有一个颜老汉,他的三个女儿都到了结婚的年龄,而且都还没找婆家。
  听媒人把情况讲了个大概,叔梁纥连忙求她前去说媒。
  颜老汉听说大夫叔梁纥来求婚,感到很荣幸,就把三个女儿找来征求意见,问她们谁愿嫁给叔梁纥。他对女儿们说:“叔梁纥是圣人之后,身材高大,骁勇善战,我很尊重他。虽然他现在年纪大了,官职也不是很大,但是他能看上你们,也算是咱家的福分。你们三个谁愿意嫁给他?”
  听了父亲的话,老大、老二都不吭声。此时的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了,年轻的女孩谁肯嫁给一个老头呢?
  三女儿颜徵在看到大姐和二姐为难的样子,就对父亲说:“既然父亲这么说,那我愿意嫁给他。”
  “叔梁纥”这个名字对于颜徵在来说并不陌生,因为在鲁国人的心中,“叔梁纥”这个名字就是英雄的化身。当颜徵在听说这样一位能够双手托住千斤城门、救战友于危难之中的人,这样一位仅带三百兵士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、守卫国土的大英雄,竟然来自己家提亲的时候,浪漫的少女动心了!
  于是,只有17岁颜徵在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六十多岁的叔梁纥--她心中的英雄。
  结婚以后,为了能尽快生个儿子,叔梁纥与颜微在经常斋戒沐浴,到离家不远的尼丘山祈祷,希望老天保佑自己早生儿子。
  皇天不负有心人,不久颜徵在就怀孕了。
 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,农历八月二十七,这是个不平凡的日子,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的尼山,颜徵在生下了她与叔梁纥的儿子。
  颜徵在的娘家在尼山东南,婆家在尼山西南,生孩子前,颜徵在正好在娘家。由于周礼规定女儿不能在娘家生孩子,所以颜徵在就急忙往婆家赶,没想到途中临产,急切之下,尼山东山坡下的一个不大的山洞,就成了孩子诞生的地方。山洞至今仍存,后人称为夫子洞。夫子洞东南的颜母山上,有一片山石上有星星红点,那里的草每到秋天也会变成红色,据说就是颜徵在初破羊水的地方。
  终于有了健康的儿子,叔梁纥欣喜若狂。为了感谢经常去祷告的尼丘山,他给儿子起名丘,字仲尼。这个男孩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--孔子!
  孔子出生以后,叔梁纥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,没事就抱着孩子出去转悠,见人就炫耀:“看,我儿子!”
  此时的生活对于叔梁纥来说,已经再幸福不过了。作为一个逃难的破落贵族后代,他重振了家族威名:做地方官时,德高望重;带兵出征时,声名远扬。如今又老来得子,让家族血脉能够得以延续,人生如此,夫复何求!
  俗话说:好景不常在,好花不常开。在孔子三岁的时候,一向身体强健的叔梁纥突然去世。叔梁纥的去世对于整个孔家来说是个灾难性的打击。他生前是当地的镇长,虽然官不大,工资不高,但是能养活一家人。现在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,孟皮是个残疾人,孔子才三岁多一点,两个人都没办法继承父亲的事业,也没有能力去养家糊口,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。
  孔家是一个大家庭,叔梁纥有三个老婆、十一个孩子,各种关系复杂而微妙。在叔梁纥在世时,这些关系还能得到调和,现在家长不在了,加上生活拮据,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多。此时,失去了丈夫庇护的颜徵在需要面对一大群妻妾子女,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处于孤立与弱势的地位,甚至连幼年孔子的生存也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下。
  颜徵在认为,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孔子的成长很不利。于是,刚刚二十出头的颜徵在做出了一个影响孔子一生的重大行动:离开昌平乡陬邑的叔梁纥家,带着三岁的儿子孔丘,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居住。
  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决定。颜徵在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干出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,第一步就要学到进入贵族阶层的本领,要懂得周朝的礼乐典章,并学会当时可以进身谋生的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六艺”。而曲阜就是可以帮助她实现目标最好的地方。
  曲阜是贵族聚集之地,更是“六艺”的兴盛之地。让儿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,既能在耳濡目染间受到熏陶,更能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。
  搬到曲阜后,孤儿寡母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。幸好他们居住的阙里,是曲阜最繁华的地方,谋生的门路有会多。颜徵在靠给别人做手工养家糊口,有时候实在周转不开,还要依靠亲友的接济。
  孔子逐渐长大,颜徵在把他送到了学校。这样,白天的时候,孔子去读书,颜徵忙着做工。到了晚上,她一边做事,一边在灯下辅导孔子读书。
  令颜徵在欣慰的是,年幼的孔子很懂事。他深知母亲一个人辛苦,所以非常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。
  当时的曲阜不但是鲁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,更是整个东周王朝的文化圣地。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“克己复礼”,这里说的“礼”就是周礼。周礼在孔子生活的年代,保存和遵守最完备的地方就是鲁国,而在鲁国实行周礼的规定的地方就是曲阜。童年孔子经常能看到祭祀、婚嫁等等礼仪场面,听到音乐的演奏和唱歌的声音。在不知不觉的熏陶之中,孔子也变得对礼仪非常热爱,并且乐在其中,甚至连做游戏时都是摆上祭祀用的礼器,像模像样地模仿大人磕头行礼。
  为了帮助母亲减轻家庭负担,孔子从小就帮母亲做事,做过许多在当时的人认为是没知识、没文化的粗人做的事情。
  总之,童年的孔子虽然缺少父爱、生活艰苦,但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和教导下,得到了有力的成长。
  2.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
  十五岁的时候,孔子成功地完成了学业。有一次,曲阜西郊举行了一次射箭活动,孔子上场的时候,不但举止合乎礼仪,而且射术很精湛,每一次都正中靶心,博得大家交口称赞。能获得大家的称赞,完全是因为孔子平时认真刻苦的学习。
  不得不说,颜徵在是一个伟大的母亲。叔梁纥死后,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重担,养家糊口、教导孔子。她的努力没有白费,换回了一个成绩优异、孰知周礼的儿子。此时的孔子已经成年,开始接过家庭的重担,他在心里告诉自己:我要努力,我不能再让母亲吃苦了,我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!
  看到儿子的努力,颜徵在很欣慰,她有理由相信,孔家威名一定会在自己的儿子这里重新达到巅峰!
  然而,上天是残酷的,在孔子十七岁时,颜徵在去世了。这一年,她才不过三十多岁。
  对于一个只有17岁的少年来说,这无异于天塌了。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,全靠母亲把他拉扯大,因此他和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。如今,相依为命的母亲又离他而去。子欲养而亲不待,树欲静而风不止,母亲的去世让孔子内心非常难过。
  但是,孔子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。因为他知道,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母亲的丧事。
  根据周礼,君子对待父母要以“礼”相待,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活着的时候要按照常规侍奉她,死了要按照礼仪安葬,再按照礼仪祭祀她。
  与此同时,曲阜城上上下下也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,他们想知道,陬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、在少年时代已经获得博学之名的孔丘,会怎样处理母亲的丧事,他会懂得礼仪并按照礼仪处理吗?最让大家关注的是,曾经引起众多舆论、顶着巨大压力嫁给英雄做小妾的女人,能否与她的丈夫叔梁纥合葬?
  孔子把母亲的爱存在心里,他暗自下定决心:一定要遵从母亲的遗愿,让辛苦一生的母亲与父亲合葬,为生前饱受非议的母亲正名。
  可是,一心要让母亲与父亲合葬的孔子,却不知道埋葬父亲的具体位置。因为父亲去世后,母亲从没有告诉孔子父亲埋葬的地方。
  年少的孔子没有惊惶失措,先是按照严格周到的礼节为母亲举行了哀戚而又庄严的丧礼。接着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存放在鲁城东南角的五父之衢,然后他开始四处打听知道父亲坟墓方位的人。
  终于,他遇到陬邑的一个专门办理丧事的人,因为叔梁纥是个名人,所以他还记得当时的情况,于是就把具体的方位告诉了孔子,孔子这才把母亲和父亲安葬在一起。
  孔子葬母的事情很快在乡邻中间传开了,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简单,年纪这么小,却如此懂得礼仪。但17岁的孔子毕竟年轻,在他圆满地办完母亲安葬大事之后不久,就发生了一件令他很尴尬的事。
  在他守丧期间,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氏发了一个通告,邀请所有的鲁国士族子弟,来家里宴会。孔子此时很为难:去吧,在母丧期间;不去吧,等于得罪了季孙氏。
  最后,孔子决定前往季孙氏家赴宴。毕竟,这种集会,是接触与学习的机会,会对自己以后的道路有所帮助。而且,孔子认为,自己是陬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,应当算是在士的行列。
  孔子万万没有想到,正当他跟随着其他人一起走进季孙氏家的时候,居然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蛮横地拦阻:“季家宴请的是贵族的士,你孔丘是干什么的,谁请你呢!”
  无奈的孔子只好蒙着羞辱退了回来。受辱的孔子暗自立誓,要让自己更加强大起来。
  后来,孔子葬母的事情传到了季孙氏的耳朵里。那时候季孙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,很注意笼络人才,于是就征召孔子做官。于是,三年守孝结束后,孔子就做了季氏的家臣。
  第一份工作是委吏。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官,主要工作就是保管物品,对进出仓库的物品做好登记,职责类似于现在的仓库保管员和出纳员。这个职务的权力不大,但是却是一个有实权的位置,所以很容易发生中饱私囊的事情。他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疑被季孙氏换掉的。孔子当了这个小官以后,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,立即着手整理账目,把多年来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弄得清清楚楚。这样一来就有效地堵塞了漏洞,防止了仓库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浪费。
  季孙氏想不到年轻的孔子竟有这样处理事情的能力,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,做乘田。乘田是负责放牧牛羊的小官,职责和现在的放牛娃差不多。孔子做了乘田以后,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,合理安排放牧的时间和地点,并对人员做了合理的安排和布置,很快就把这份工作做得井井有条。没过多久,季氏家的牛羊就长得特别好,繁殖得也很快。所以孔子再次受到了表彰。
  孔子19岁时结了婚,妻子亓官氏是宋国人,因为战乱迁到了鲁国。20岁那年,亓官氏为孔子生了一个儿子。
  季孙氏是鲁国上卿,手下出了孔子这么个聪明能干的贤人,很快就让鲁昭公知道了。恰好赶上孔子的儿子出生,鲁昭公马上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,表示祝贺。
  在孔子17岁的时候,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都看不起他;现在20岁,仅仅三年时间,孔子就得到了鲁昭公的重视,这说明什么?
  说明孔子通过自身的努力,改变了他的命运,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,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!
  能得到鲁昭公的重视,孔子非常高兴。为了纪念这件事,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孔鲤,字伯鱼。
  孔子不仅是个好干部,还是个“好学生”。在对工作应对自如之余,他每天查阅典籍,好学深思,探究治国安邦的道路。
  他研究了周公留下的历史典籍,考察历史成败的经验,觉得周礼是难得一见的治国理想,他下定决心学习周公的礼乐思想。除了周礼,孔子还喜欢阅读《诗经》、《周易》等书籍,刻苦的学习不但扩大了他的视野,还提高了他的个人修养。
  孔子还不耻下问,喜欢向人求教。他说过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向所有人学习,是孔子一贯的做法。
  公元前525年,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郯国的郯子来朝见鲁昭公。鲁昭公为他举行了欢迎宴会。在宴会上,鲁国的大夫昭子知道郯子是少昊氏的后人,就问他有关少昊氏时代以鸟名作为官名的具体原因。郯子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告诉了他。孔子当时正在研究古圣先贤的事迹,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感兴趣,于是就到郯子居住的驿馆来请教。
  当时26岁的孔子,其博学早已闻名鲁国,郯子见这样一个知名学者却能够如此虚心求教,十分感动,就很高兴地和他谈论起来。
  郯子为孔子详细讲解每种官职的命名、职务以及他们的具体职责,让孔子对传说中的少昊氏有了很具体的了解。
  两位学者谈得那样投机,甚至忘了天已大亮。
  能体现孔子好学的,还有他向师襄学琴的故事。
  师襄是与孔子同时代鲁国著名的乐官,对音乐和礼仪造诣很高,最擅长弹琴,他的琴艺在鲁国无人可比。孔子久仰他的大名,所以就跑到他那里,请求他教自己弹琴。
  师襄子早就听说孔子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年轻人,见了他后,发现传言不虚,于是很高兴地答应了。师襄子先给孔子介绍了琴的乐理知识和演奏的初步技巧,然后让孔子练习,亲自体会一下其中的技巧。
  孔子一遍一遍地练习着一首曲子,不断地揣摩曲子的奇妙之处,然后改进指法,熟练弹奏技巧,一直练了很多天,直到把这首曲子的意境揣摩透了,才开始学习下一首新曲子。
  他的这种认真态度让师襄子很感动,将自己的琴艺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了孔子。
 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刻苦学习的人。他向周围学有专长的人学习,谦虚谨慎,不耻下问。同时他还向各国的政治家学习治国经验,从历史典籍里寻找治理国家的办法。
  通过不断的学习,勤奋的孔子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,一个有名的礼仪专家。
  3.知识就是金钱
  通过自学和多方求教,孔子在传统儒业“六艺”上,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造诣,开始成为了这些方面的专家。于是,他博学多礼的名气开始远近闻名,加上他见多识广,为人谦逊有礼,所以有很多人来找他咨询。
  最初,有些慕名而来的人还对孔子的能力持有怀疑,于是总想试探一下,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博学多礼。后来,大家都知道了孔子的博学多礼不是吹出来的,所以就都把他当成权威,遇到不懂的地方都来咨询他的意见。
  即便是那些讲究礼仪的贵族,也时常会向地位低微的孔子请教。
  有一次,鲁国的上大夫季桓子家里盖房子,打地基时挖出来一只腹大口小的陶器,里面装着一只很像羊的东西。这只陶器谁也没见过,它的用处自然也是说不上来。于是有人提议去问问孔子。
  季桓子本来就对关于孔子博学多礼的传闻半信半疑,这下正好借机试探一下。于是,他就亲自去请教孔子。
  听了季恒子的描述,连器物本身都不用去看,孔子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。他对季恒子说:“传说山林里有两种怪物,一种是独脚兽,叫做夔,另外一种是会说人话的山精,叫做魍魉;水里也有两种怪物,一种怪物是龙,另一种是会吃人的水怪,叫做罔象。土里面的怪物就只有雌雄不分的坟羊了。所以,我认为陶器里面装的应该是羊。”
  季桓子本来想愚弄孔子,让他出出洋相,没想到孔子居然认得这种东西,并对它很了解,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,所以有些灰溜溜的感觉。
  一个连季氏家门都进不去的人,通过刻苦的学习,为自己赢得了尊重。终于,孔子成了各国贵族交口称赞的大学问家。
  不久,吴越交战,吴国不仅打败了越国,还把人家的都城给拆了。结果拆迁的时候,从地下挖出一根和车子一样长的骨头。吴国人非常吃惊,因为大家都不认识这是什么玩意,不知道它会不会给吴国带来灾难。
  于是,吴王跋山涉水,亲自来到鲁国,向声名远扬的孔子请教,希望能弄清楚这根骨头到底是什么东西。
  孔子说:“大禹王在会稽山召集各位神仙,有一位叫做防风氏的迟到了,大禹王就把他杀了,然后把尸体放在那里示众。防风氏的骨头和车子一样长,所以是你们挖出来的应该是防风氏的骨头。”
  吴王问孔子:“神是什么?”
  孔子说:“大山大河的守护者就是神,就像国家的守护者是公侯一样,他们也是拥有天下的王。”
  吴王又问:“防风氏是干什么的?”
  孔子说:“他的职责是管理封山和禹山的祭祀,姓厘。在虞、夏和商三代的时候叫做汪罔氏,在周代叫做长翟,现在叫做大人。”
  孔子对答如流,吴王也非常佩服,临走的时候感叹道:“孔子太厉害了,见识广博,恐怕这天下没有他不知道的东西。”
  有一次,孔子路过陈国。恰好有一只受伤的隼鸟落在王宫里死了,有一支箭射穿了它的脖子,箭长一尺八寸,箭杆是梏木造的,箭头是石头磨成的。陈国的大臣都没见过这种箭,于是陈愍公派人咨询孔子。
  孔子说:“这只鸟是从遥远的东北方向飞来的,因为这支箭是住在那里的肃慎人用的。”
  陈愍公还不明白,孔子于是进一步解释说:“几百年前周武王灭了商朝,接着征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。周武王让他们用本地区的特产进贡,以使他们牢记本民族的传统。当时,肃慎人就进贡了梏木石箭,长一尺八寸。”
  这三件事分别涉及到了动物学、植物学和历史学的知识,这充分地说明了孔子知识广博,而且,孔子不但在鲁国名声大,甚至还超出了中原的范围,传到了遥远的南方。
  当时,众人向孔子请教最多的问题是有关周礼的,这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地方。孔子自幼喜欢礼仪,连小时候玩游戏都是演习周礼,后来还凭借自己的礼仪知识给别人当礼仪助手。不仅是“礼”,对于“六艺”,孔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独立思想。此时的孔子,经过学习和实践,在政治和治国方面,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。
  公元前522年,齐景公来鲁国访问,齐景公提出要见一见孔子。孔子对齐景公的问题有问必答,这些问题不但涉及到礼仪问题,还有关于各诸侯国的政治情况。齐景公对孔子的渊博知识非常佩服,也对他的政治见解很是赞同。
  齐景公问孔子:“秦国非常弱小,又地处边陲,秦穆公却在那里建立了霸业。这是为什么呢?”
  孔子说:“秦国虽然面积不大,但是国家领导人具有战略眼光,它位置不好,但是国家政策却很适宜。秦穆公重视人才,他用五百张羊皮换回百里奚,赐给他大夫的爵位。百里奚原先是个囚徒,他却不以为然,与他畅谈三天,然后放心地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。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,秦穆公称霸诸侯是必然的事情。”
  通过谈话,齐景公对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,孔子觉得齐景公是一个有雄心的君主。可以说两个人都互相有了好感。齐景公甚至邀请孔子到齐国为官,但是孔子认为自己还需要积累沉淀,所以婉言拒绝了齐景公的邀请。
  此时,在季孙氏家做家臣的孔子,已经可以参加国家大典并担任助祭了,这在当时是很有地位的。但是,孔子“有志于学”,随着学问的一天天精进,他必须全力以赴,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做学问中,所以孔子开始考虑弃官,不再担任季孙氏的家臣。
  但是,弃官不做,专做学问,会出现诸多问题,比如经济问题,社会地位问题,等等。
  其实,这都不是问题,孔子早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--办私学。
  很早前,孔子就发现,大家来咨询的时候往往会给他带些礼物、金钱。慢慢地,孔子意识到,原来自己渊博的学识不仅能带来声名,还能带来利润,看来知识就是金钱啊!那个时候,孔子就在心里想:与其等着人家上门咨询,坐等收礼,不如我办个班,收些弟子,既能传授知识,传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张,还可以打开门收钱,解决经济问题。
  想到不如做到,30岁时,孔子毅然退出仕途,不再担任季孙氏的家臣,办起了私学。
  其实,创办私学,不但能解决经济问题,也有利于自己可以专心学问,甚至教学相长。而且,用自己的学识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,然后自己的思想就会被学生们广为传播,自己的社会地位自然也会随之上升。
  俗话说“三十而立”,孔子在而立之年时创办了“私学”,实现了经济上的“立”和事业上的“立”。
  春秋之前,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到国家开办的学校学习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乐》、《春秋》等内容。到了春秋时期,官府的学官流落民间,一些私人的民办学校开始出现,但是一般只教自家子弟,教授的内容也很有限。至于其余的人,只好接受地方政府或者家族组织的启蒙教育。这类教育一般是在农闲的时候进行,教学的内容有两种,一种是国家的历史知识,另一种就是实用的技艺,比如武艺、驾车、射箭等,是为将来服兵役准备的。
  孔子的私学在当时是个空前的壮举,因为孔子打破了原来的等级制度,向所有喜欢学习的人传授知识。
  他收学生的条件有三个,第一是要成年,第二是自己有毅力、有恒心学习,第三是要安于贫困。除了对年龄和个人的志向、品德,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没有其他要求,也就是说,凡是喜欢学习的成年人,不论老幼、贫贱、国籍等条件,都可以投到他的门下学习。这种教育观点被称为有教无类。
  因为条件有限,没有专门的教室,孔子就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校。他在自家院子里的银杏树下用土堆了一个高台,自己坐在台上教育弟子们读书,这个土台后来被世人称为“杏坛”。
  最初,孔子的学生并不多,大多是些想出人头地的平民子弟和士族子弟。他们看到孔子经常出入贵族之家,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时常低下身子向孔子咨询问题,所以都对孔子很尊重,于是就投到了他的门下学习。
  刚开始的时候,不仅条件简陋,孔子的教学内容也不成熟。直到几年之后,教学内容和规矩才慢慢成熟起来。
  ······
咨询商品吗?
您的昵称: *必填(注意请不要超过20个字符)
电子邮箱: *必填(注意请不要超过200个字符)
请在这里输入您要咨询的内容:*必填(注意请不要超过200个字符)
  • 用户名:
  • 密码:
  • 验证码:
  • 注册
如果你对此商品评价或分享经验,在此提交
您的昵称: *必填(注意请不要超过20个字符)
电子邮箱: *必填(注意请不要超过200个字符)
请在这里输入您要评论的内容:*必填(注意请不要超过200个字符)
  • 用户名:
  • 密码:
  • 验证码:
  • 注册
  • 相关商品
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经验做法选编
¥9.00立即浏览
中人版201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历年真题汇编(公共科目)
¥34.20立即浏览
大字版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
¥34.20立即浏览
思考,快与慢(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十年磨一剑之作,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)
¥62.10立即浏览
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法与典型案例》 本书注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法介绍,纳入了大量生...
¥32.40立即浏览
党费工作手册
¥4.10立即浏览
联系我们
联系我们
书店地址(地图位置)
党建书店详细地址(位置与公交路线)
业务合作
友情合作
书籍订购方式
书籍订购方式
付款方式
付款方式

西安党建书店 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六 9:00~18:00   地 址:西安市育才路87号(省委南门往西20米,路北)

       电  话:029-85582455 ,029-85540682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传  真:029-85582455      Q  Q:1337971052      

 手  机:13002950950 ,13709212166(非工作时间 或节假日) 邮  箱:1337971052@qq.com

 Copyright @ 2018 sxdjsd.cn Inc. All Rights Reserved.    版权所有: 西安党建书店 中国 西安 

Powered by Hishop5.4.2 © 2002 - 2011

Inc.